网站首页 > 童年成长> 文章内容

最的趋势叫时代!

※发布时间:2017-10-7 18:35: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都是趋势投资者。的趋势叫时代,之下的次级趋势是经济周期,再下层是公司经营节奏。找到三者之间同向共振的结合点是真正的绝大机会,时代向上但被向下的行业周期或者基本面向坏的公司耽误,则是最大的遗憾。捕捉绝大机会需要眼光和运气,避免好时代的大遗憾需要和常识。

  股市的收益呈现典型的不均匀性,熊市的时候别妄想着高收益率,张弛有度完成战略布局才是大事情。第一个周期搞好,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第二个周期做好,还是三年不开张但开张吃十年了;第三个周期你会发现变为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就是吃三十年、五十年了。相对于没理解投资奥妙的人而言,拿着复利这件武器的人在竞争中确实是有点耍。

  鲜明的投资风格是想清楚很多事后才能形成的。但也正因为风格鲜明,所以在风格总会循环的市场里,阶段性的暗淡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这里的关键是,风格不应期也要不亏甚至小赚,到了风格旺盛期大赚特赚。前者对风险的理解和管理能力,后者则需要流畅的攻防转换体系。可以说,形成风格失去很多,但没有风格则失去一切。

  投资圈里经常流传某某过去2年赚了几十倍或过去1年赚了多少倍的。这种超高收益率当然令人羡慕,但也同样不值得一谈。做的年头稍长的就明白,某个大牛股在整体投资绩效中的贡献早已没那么大,投资的关键是有系统确保在中长期必胜和短中期风险较低赔率合理。超高收益率的游戏,大多要么小仓位要么刚刚开始投资还没过原始积累阶段,要么系统隐含巨大赌博风险而不自知。

  研究员与基金经理共同的要求是,但能力倾向上还是有差别。研究员的核心工作是做研究,基金经理的核心工作是做决定。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深度和逻辑;做决策,最重要的是角度和分寸。好的研究,全面透彻而点中要害;好的投资决定,赔率出众又坚韧抗风险。研究员最宝贵的是深刻和前瞻性,基金经理最宝贵的是敏锐和抗压性。同样优秀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却未必能互换。

  好的人通常上手就很容易抓住重点,对问题的本质能不受旁枝干扰的长驱直入,其思维进阶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经验积累的速率,因为他能把所有人的经验都用来作为自己成长的养分。投资这行,如果你好理解透那就坚定照做,如果一般那先交几年学费看看能否理解。如果总是处于难悟的层次那就没辙了,说明祖师爷不赏饭。

  投资的经历、和直觉,是很难学来的。经历可参考但难复制,能从经历(自己和别人的)中挖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则取决于。有先天的成份,但也需要正确的知识土壤来发芽,俗称开悟。经历与的沉淀,会产生某种直觉,它其实是在大量实践和思考后的一种下意识反应。直觉不似逻辑推理的严密,但快速而直接,确可帮助在某些不确定的中风险机会的变化。

  投资人的思维面临一种特殊的挑战,就是处理矛盾的能力。比如:价值与价格的矛盾、波动与复利的矛盾、景气与壁垒的矛盾、弹性与稳健的矛盾、确定性与赔率的矛盾等等。理解这些矛盾的关键是不能某个点,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适应一切的方案。不同,评价的周期不同,能力特征的不同,都可能导致不同的侧重。超越这些矛盾困惑,需要一点思辨的能力,也需要一个的心态。

  焦虑是投资人的老朋友。一般有几种情况:1,急于成功,但收获又与预期偏离太大;2,追求完美,时刻想挖掘更好的机会;3,想赢又怕输,进退维谷患得患失;4,被外部评分左右,攀比难以遏制;5,知识总在快速迭代更新,停下就被淘汰。虽说没被焦虑过的人不足以谈投资,适当的压力也是健康的。但长期或者严重的焦虑感,实在是对投资和人生都有害。

  避免老千股这种事儿,财务可以提供一些蛛丝马迹,但完全靠报表那点儿数据确实不容易。可综合以下手段:1,意图层面,有大笔套现或者圈钱嫌疑的不碰;2,业务生僻难懂的公司尽量不碰;3,生僻难懂还利润奇高的更不碰;4,下游客户难寻却生意做得很大的不碰;5,基本没有同业竞争对手或创世界技术奇迹的,要高度谨慎;6,现金流差而资本运作动作大或者频繁的要谨慎;7,经营数据与同业相比差异过大,原因又很蹊跷的不碰。

  投资这行,新手容易死在差生意里,老手则容易折在难生意里。新手是者无畏,被表面风光引入陷阱。老手是自恃勇者无惧,迷恋挑战高难度引发。那为什么不干脆买好生意呢?对前者而言太难识别,对后者而言太难坚守。这两者能力层面看似相差巨大,但却同样缺乏。

  简单遵循“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做投资的好处,就是根本不关心什么政策变动和新闻。什么半夜鸡叫,什么监管变动,什么政策利好,一律不care。没有应对策略,更没有紧急例会。把握住本质,投资就是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完全可以操心比卖白菜的少,赚钱比的多。然而,在这个名利场里,要做到这么简单却真的不简单。

  股票的长期收益取决于公司生意的价值含量和经营质量,短期收益取决于预期差,当两者共振时候是大赚不赔的大机会。如果预期差很高但公司生意本质和经营质量一般,属于机会主义级别,短期弹性高但对操作时效的性较高。公司质地优秀但预期差弱,短期收益一般但靠拉长时间获得复利积累的确定性很高。机会三耐心,机会二敏锐,机会一的则是人性。

  对于成熟的投资人而言,大起大落的牛熊转换虽凶险,但更提供了极高的赚钱效率。短熊长牛呢,能让人从容挑货,踏踏实实长期持有赚钱,是最舒服安稳的,但赚钱效率比不上第一种。而甭管是快牛还是慢牛,对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素养又期待炒股发家的人而言,都是然并卵。对能力不足但预期却很高的人来说,任何地方任何形态任何制度下的股市,都是修罗场。

  股市里要赚钱其实很容易,每天都有50%的概率。但要想把确定性提高些,比如每笔交易都有8成以上的概率盈利,那就有点难了。如果再要求盈利的同时承担较低的风险,难度将直线上升。在此基础上,如果期望这种大概率低风险盈利的可持续性能维持多年,那么难度将呈指数级的增长。能否理解这层层递进的关系内涵,知道每个层次难在哪儿,是投资是否入门的初级测试题。

  赚钱这种事儿吧,每个人的节奏不一定相同,节奏的背后则是和体系的区别。最佳情况是不管如何一直小步快跑,但大A性格太豪放,还是要重视的。谨慎不代表时刻,淡然也不意味着迟钝,关键是正确处理风险和机会的关系。求收益,要握杀手锏。但要稳健,有时候需要给利刃配个刀鞘。

  越来越多的公司要做平台,可看看那些成功的平台型公司,哪个没有“王炸”级别的伟大产品做底座?平台这玩意真不是有钱再抖几个新概念就能造出来的,狂热追求新模式不如老老实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伟大的公司和伟大的投资人一样,大多都是需要耐得住寂寞抵挡住快钱的,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慢慢熬出来的。

  看了HBO的纪录片《成为巴菲特》,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巴菲特。他从小对财富就有了强大的渴望并为了这个目标保持了一生的专注。喜欢钱并不奇怪,但他的纯粹在于对财富的追求不是基于物质,而是像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并争取获得世界冠军,他的快感和满足是来自于智力层面。某种程度上他像个科学家,不在乎的一切,只专注于财富中的真正奥秘。

  西班牙的投资家帕拉玛挺神奇的。其管理的主基金投资范围就在小小的国内,1993年到2011年间居然获得了14.47倍的回报,18年复利16%(同期马德里指数是3.29倍,18年复利6.8%)。在西班牙市场上(总市值1万亿美元左右,美国20多万亿,中国7万亿,日本快5万亿,韩国1.5万亿)能获得这样的收益,可比在中美市场获得同样收益难多了。更神奇的是06年出差私人飞机撞山,全机多人死亡全体受伤,只有他能行动并在山区走了一小时获援。真是个受到垂青的人。

  从生活质量而言,能否达到中产对生活品质的影响非常大。中产级别之后日常生活层面与富人虽有差距但并非天壤之别,不过抗重大风险和人生度上中产与财富者差的就远了。而财富之后,钱更多是数字,对于生活幸福提升的边际效益是急剧下降的。几千万资产和几亿资产的在90%场景下的生活品质都可以无明显差别,主要差距在豪宅私人飞机游艇等大玩具。再往后,财富已经无关生活,只是关乎梦想和责任了。

  心理学上有种观点:一个人如果小时候经历了长期的苦难和,这种自卑感往往会跟随一辈子。即便后来成功了,也总有自己不配的潜意识和不安全感。其实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富强下成长的民族就像富养的孩子一样更自信乐观。但过去的200年,只有90后到10后这两代半的孩子,能开始赶上中国的富养时代。我期待他们长大的未来。

  过去几十年出国的价值曲线年代出去,刷盘子背几年回来也是十里八乡人中龙凤;90年代出去,读书毕业不管留当地还是回国都是艳羡对象;00后出去需要名校资历才能有金领门票了,或者超前眼界回来复制创业;10年后出去的越来越富,但好多事业其实还是在国内了。主要为了,教育和财务安全。再过10年呢?

  刚看了一个纽约不同阶层房价比较的文章,还比较客观。豪宅还远低于纽约,说明富豪阶层未来资产增值空间不小。高档住宅两地价位相当,但是花了玛莎拉蒂的钱享受丰田的品质。中低档房产价已经全面超越纽约。由此不难看出不同阶层未来财富演变的大概率趋势。当然了,现在对老百姓来说房产是,谈钱已经俗了。

  在讨论风险问题的时候,经常有朋友的问“要是你说的这些不发生怎么办?它就是逆天而行怎么办?”其实,投资思维,是不去预测明天下不下雨的,我们只是提前准备好伞而已。投资思维,是不去测试危墙到底什么时候倒的,我们只是站得远远的而已。退一万步说,真的什么都没发生呢?无妨啊,世界上有这么多更安全和确定的钱可以赚,干嘛非要走这一座桥呢?

  目前中产们普遍8成以上的资产都在经历了20年大牛市处于价格顶部的房产上,未来5年资产别说翻3倍,算算要翻一倍自己的房价将是多少?同比整个蓝星最发达城市是什么水位?注意这可不是豪宅,不过是普通房子而已。另一个坏消息,收入端恐怕也不会像过去10年翻4-5倍的增速了。树涨到天上这种事儿,可以幻想下,但资产进阶靠得可是严肃的算计。

  下一轮周期,拉开资产间隔的毫无疑问是金融投资和创业的股权变现。所以现在的流动资产占比和绝对值,基本定了未来10年的大局。再考虑到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是能力壁垒很高成功概率不大的,这样来看下一个周期真正能再上一个身位的真的不会太多。社会的物质分层,不知不觉间会拉开更清晰的队列。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哪儿用得着拼天赋,光拼努力已经把大部分人淘汰了。其实投资也一样,一群人天天嚷嚷制度不完善,可您真以为自己亏在制度层面了?整个中国您说哪儿完善?可为啥有人成功有人什么机会都抓不住?这些人的失败,哪儿轮得着拼制度啊。把自己的失败扔给制度多好,显得特,其实90%人的失败原因中的90%都是自己作的。作了,认,还有救。作了还不认,爷能给你好脸?

  财富的来源可以分为收入,资本和杠杆;财富获取靠的是能力,趋势和运气。所以最大级别的创富,是在正确的趋势上加足杠杆。但这种模式中的所谓“正确”是后验的,且一旦风控不足即便方向正确也会死在过程的某个颠簸上。但仅仅靠收入而不会借势,除非能力和运气超强,否则很难逆袭。学会用资本帮你赚钱既弹性巨大又没杠杆风险高,只要运气不是太差时间和复利足够创造奇迹,唯一问题就是能力壁垒极高。

  由于市场机制下财富必然不会平均分布,所以这个世界发家致富的总是以反直觉和反人性的面貌呈现,并以此来绝大多数喜欢用直觉判断问题并自己恐惧天性的人。在这个游戏里,相信专家高手的趋势判断,不如相信常识和均值回归。特别要记得,一辈子仅有的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一定是让你忐忑难安甚至要克服巨大压力的。那种让你舒服兴奋并且被大多数人赞同的“大机会”,基本不是鸡肋就是陷进。

  10年10倍收益听起来应该非常令人满意,但年复合收益率其实“也就是25%”左右。不波动的理想情况下分配到每个月才2个点的涨幅。如果考虑到增长间隔回撤的必然波动,再考虑到市场风格的节奏变化,出现数月甚至某1-2年的滞涨都很正常。但这种正常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它丝毫不影响十年十倍的最终优异表现;第二,绝大多数人会被磨掉耐心而被拖垮在成功的半。

  看了下今年的各地高考状元,基本都是中产阶级后代了,不乏高颜值又兴趣广泛样样出众的孩子。这说明现在的出题越来越不“唯书本内容”了,而一旦超出了书本范围,寒门子弟就输在见识和多元化思维启蒙的起跑线上了。这还是统考,未来再出几个高端私立,可能连录取标准都是不透明的(其实现在很多私立中小学已经是)。中年以上的分化那是时也运也命也,从娃娃开始的阶级固化才是铜墙铁壁。

  沪深300在15年6月5日见顶,从最高点5380截止昨日(4月27日)的3445,近2年间的涨幅是-35.96%。同期,A股所有2727支股票(剔除了15年5月后上市的新股)中,涨幅为正(创出新高)的为290支(前复权),占比10.63%,全部A股涨幅的中位数为-41.69%。涨幅累计超过50%(2年复利接近23%)的94支,占比3.44%;涨幅累计超过20%(复利近10%)的176支,占比6.45%。

  对上述统计,乐观的解读:即便在牛市最高点买入,只要你买的是真正持续增长且估值未透支太多的好公司,2年后依然可以赚50%以上,290支比例虽然小,但作为个人来说只需要捕捉到其中几个就可以实现。悲观的看法:牛市泡沫带来的是极大概率的持续亏损和短期剧烈损失,不要期望你手里的股票是那个辛运儿。你选哪个呢?

  截止7月19日,沪深300指数已经连续5个季度阳线年指数设立以来的第三次。第一次是05年9月到07年9月,第二次是14年中到15年中,剩下就是这次的16年9月到现在。不过3次的幅度差很多,第一次涨幅整整500%(以季度收盘价为准,下同),第二次涨幅106%,而这次5个季度的涨幅只有14.6%。

  经常有一种现象:自己的持仓涨的好,就市场终于变了,价值投资终于在中国闪现了。而一旦自己股票低迷净值不佳,就a股就是赌场,从管理层到参与者全是混蛋。讲真这种腔调真的让人烦透了,这种表现反映的是对投资既狂妄又心虚。如果真对自己和持仓都有强大的必胜信心,自然是淡定从容的,一时的涨跌又怎会让人万丈或气急呢?

  就算再喜欢一个公司,也千万不要以其股市代言人自居。尽管有时这样做很风光,但长期来看却不明智。这种将公司前景与个人声誉的,首先容易客观性其次也失去了行动的灵活性,不断的强化更是。也许这能带来与公司高管的亲近,但我觉得投资人完全没必要靠特殊渠道获利,以息课足够正大的赚钱。何况有时太靠近内部消息反而是种。

  以前说过“与趋势作对,很难赚钱;与均值回归作对,很容易破产”。但这里面最的还是后者。因为错过了某个领域的大趋势固然可惜,但我们幸运的处在一个机会真的是相当多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大趋势你只要赶上1个都够改变命运的。但均值回归要是结结实实挨一刀,那多少年都不见得缓得过来,如果你被强制出局了,牌局再大也和你无关了。

  在投资中,知识、常识和胆识都很重要。知识能让人有效的分析,通常来讲知识越扎实能力也就越强。但知识再多,永远还是要面对不确定性,常识能让人看问题更简洁和直击核心规律,无论怎么变都不改基础的原则。而无论知识还是常识,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力变正的投资结果,所以光有“识”而无“胆”只能空谈,正所谓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对还是错,而是你对或错的时候仓位有多少。

  在对象、时机、力度这三要素中,错误的时机买入错误的对象是最严重的问题,俗称买错了还买贵了。如果再配合上错误的力度,就变成了集中发生的严重错误,可能致命。正确的对象错误的时机,会降低复合收益率,但如果对象足够优秀时间能结局。一切都正确但力度错误,不产生损失但机会成本高昂。原则上来说,不能正确的区分对象,就很难正确的认识时机,最终也就很难在操作层面转换为正确的力度。

  京东方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转正,净利润暴增。像这种固定资产占比一半儿(包括在建工程)、固定资产里的近85%又是设备的“重资产、短折旧”类生意,在投入阶段收入规模起不来经营成本却巨高,利润和ROE注定惨烈。但随着规模起来设备折旧高峰已过的时候,利润增速在这个阶段的爆发力往往很吓人。这种公司收入规模太重要的了,而规模化又取决于前期不计成本的砸钱,真是个土豪玩的产业。

  不过长期来看,这种生意资产太重,行业各方为了取得规模优势又不得不参与持续的扩张,最后供需改善有限利益可能都给了消费者。同时技术周期变化又比较快,新的技术周期来临后不仅要跟上而且又面临新的规模竞赛。从生意的角度是个很苦逼的行业,但这种苦脏累的东西你要没有更苦逼,只能花更多钱去进口。

  如果AI必然重构人类生活,那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太远的未来变数太大,其实没人知道最终结果如何。但AI与人类必然会有一段美好的蜜月期,这个期间可能困扰我们当代人的许多疑难问题都会被解决,人类的生活质量从总体而言又将上升一个大台阶。如果能赶上这个蜜月期,那可不是小确幸,而是巨大而确实的幸福。至于遥远的未来,现在有谁能说得准呢?

  虽说经济大还是低迷,但现在翻公司的资料特别强烈的感受,是制造业向上突破的勃勃生机。而在各个突破口上,首要的进口替代对象就是日韩,其次是美国(因为美国产业与中国交叉较小,日韩重合度最大)。而老欧洲,存在感真的较弱。个别工业领域和服务业上,欧洲估计还能撑10年,但大势而言前有美国的创新后有中国的进取和弯道超车,老贵族们要再不奋发图强,到下一代的时候估计要成被的对象了。

  从中国的产业禀赋来讲,制造业,互联网和大消费应该是最突出的。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且爱社交爱面子,又兼具资本和工程师资源密集的优势。但从资本市场来看,互联网机会全跑美股去了,A股比较扎堆的是制造业,消费类有但整体不突出。从生意模式的角度来看,A股的核心资产生意模式相比互联网类要差不少,但好在制造业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产业链够长,又恰逢制造业升级的大趋势,机会还是足够多的。

  两市现在1000亿市值的公司65家,其中国资类能源金融建筑等行业的占95成以上。要说未来就是靠这些家伙的一枝独秀来实现中国梦,我觉得大概这梦也就没有实现的那天了。不过在几百亿市值这个区间里,倒是另一番景象:其中相当多的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这个区间内的公司兼具了民营企业的活力、较高的产业壁垒、巨大的行业前景和扎实的行业龙头地位,值得多翻翻。

  汽车新能源化和电子化智能化真的不是忽悠概念,真的是可能又一次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经济格局。中国在这场里大概率会成为最大赢家之一。主观上和产业都憋足了劲要赶超,客观上战略上被石油卡脖子和电动技术可以弯道超车,再加上汽车年销量超过全球30%的无敌市场,在这个大产业链里一定会出一大批优异标准和数个伟大标准的公司。

  当然,产业的大趋势与具体的投资机会是两个问题。当年的航空和互联网都被证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产生了伟大公司,但并不妨碍在此过程中让各种伴生的泡沫和投机。雪道很重要,滚雪球的能力更重要,否则投资人收获的可能是雪崩。

  日本虽然近十几年屡屡错失新兴大产业机会,但在最上游的精密材料领域一直还是霸主般的存在。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伴随着新兴电子和半导体需求及产能向中国的聚集,国产厂商已经开始大肆日商在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多看财报不难发现,国产精密原材料在多个领域纷纷突破并迅速反超已不是新闻,而成了一种态势。等再过十年材料被追上,如果没有开发出新的大机会,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会再下一个台阶。

  追上是因为:1,日本进步太慢了;2,国内电子和半导体相关产业集群壮大,客观上有利于本地配套;3,国产材料商靠低端和仿制磨出一批生力军,又靠持续研发积累达到临界点;4,本土供应商靠近需求服务高效,又背靠大市场大资本挖团队整资源;5,日企定价高反应慢,留下了致命的利润空间。

  现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如果没有一个强大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做后盾根本没戏。也许个别几个点可以倾力发展保有竞争力,但无力在经济奥运会上成为广覆盖的牌大户。从这点看,未来不同地区经济的前景已经有大致的轮廓。20多年前,a股只是个试验田,属于“大不了关掉”的级别。但未来,强大资本市场的定位将支持经济升级,而经济成功又反过来给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大吸引力。具有这种潜质的国家,全球扒拉扒拉也没几个。

  虽然我战术上非常重视投资的安全边际,但从战略而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和乐观,现在谈守成还远远为时过早。当然,这与具体执行层面的严谨和稳健并不矛盾。能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清形势,什么时代该逃命或者,什么时代可以奋斗和成就,什么时代该待机。这,其实是最大的大局观。

  好几个投资大师都强调过“做投资本质上要乐观”之类的观点。我是这样看,如果国家不行,那乐观和悲观区别不大,反之都是个完,只是完的过程不同而已(而且真不行,那也很难乐观)。但如果国家蒸蒸日上,或者是处于一个历史级别的进步增长区间,那悲观和乐观在后续的行为结果上的差别可就相差太多太多了,以10年计就够差一个阶级的,以几十年计差个家族级别也不稀奇。投资之外道理也一样。

  最近好像讨论的较多,又想起以前说过的这些故事(父亲直言困惑差点儿被打成,母亲冒险通知第二天要被的邻居逃走)。父母生在那个年代,很难完全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但在那一刻我觉得就是人性的真实反映,也是真正的高贵。在身家性命的面前,“对得起”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壁垒。

  人一般都喜欢找与自己立场和观点相同的人为伍,但以我的经验来看,立场相近的重要性远远没有人品相近重要。哪怕一个与你具体观点和立场相差很大的人,只要他属于那种智商在线品性可交的,都远比那种当前属于同一立场阵营,但本质上无脑品行又很low的猪队友强得多。就像观察公司最重要的指标是ROE,观察一个人最终的指标,还是本身。

  对于立志长远财务的工薪阶层而言,学会克制当下的消费来增强投资资本,是最基本的素质。这个阶段是苦,是不能像一般人一样吃好玩好活在当下。但谁让你不安于当个一辈子打工的一般人呢?人生左转是泯然众人岁月静好,右转是不甘平庸杀出条血,越早有认清自己的越坦然自在,越左右纠结拿不起放不下越痛苦迷茫。

  十年前我虽然对投资还什么都不懂,但有一点想起来很庆幸。那就是一开始我就不太在乎短期的收益和得失,因为那仨瓜俩枣既改变不了什么也不值得投入精力。换句话说,刷小怪从来不是目标,一上来就是寻求屠龙之术奔着砍大boss去的。目标不一样就会产生思维和行为上的很多不同。这一走来既是一个不错的财富进阶之旅,也是一个比较刺激的人生体验。

  这几年对于和各类的采访邀约都谢绝了,除了因为自觉资质不够,更重要的是我实在不是个很好的采访对象。人家问你有什么痛彻的亏损经历吗?没有。那你有走了什么大的弯吗?没有。那你曾经历过什么特别难忘的市场跌宕吗?也没有。您说多尴尬...回望这10来年的投资生涯,就是遵守最朴素的原则一稳健向上而已。希望未来也是如此,没有巨大的戏剧性,可能就是对投资人最好的祝福。

  在大排档吃饭听到旁边两个年轻人谈话,其中一个谈到大学期间很早出去弹琴赚钱,又很不容易追到梦想的女生,很开心的岁月。之后家里老人重病,不得不回家陪伴,女友后来也离开了他。现在重新开始,合伙做生意压力很大,但为了梦想还在。默默听着挺的,多都有过的岁月,但莫欺少年穷,年轻和上进心就是本钱,未来的可能性往往远超自己的想象。

  最近被中年危机刷屏,那怎么才能有个危机度较低的中年?我自己个觉得:1,有个不凑合的婚姻,情趣一致相见不烦;2,有个不太瘪的钱包,让品质生活和偶尔装个逼不费劲;3,有个跟利益没关系的爱好,能暂时让你玩物丧志线,有个不费神的社会关系,能谈心唠嗑不用互相算计和刻意;5,有点自知之明和自嘲,看后浪把自己拍在沙滩上,还能笑着说“当年我拍的比你帅”。

  市场的节奏太快,所以等待很难;波动的太剧烈,所以很难;热点的太多,所以专注很难;学习和复利都需要太久,所以行动很难;噪音和传言太密集,所以很难;和胜负心挥之不去,所以平静很难。这一切是注定永远面对的问题,所以投资很难。

  我最感谢的是时代。很多所谓的成功和牛逼都是好时代给的,没有长长的雪道,大多数群众连瓜都没得吃。

  中国经济现状表现为周期叠加结构。短中期而言周期压力是主要矛盾,中长期来看结构转型是主要矛盾。

  2015年后,城镇化率基本达到72%以上,人均P迈入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完全进入老龄化,按传统经验看伟大的历时50余年的实力回归之旅告一段落。

  届时是否能打破社会老龄、经济萎靡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的技术突破。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人工智能技术,这是不再依赖于年轻劳动力人口的又一次生产力升级。

  那时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将进一步被全球寡头垄断,老年化高技术国家未必竞争力下滑,但将以全球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为代价。

  只不过我们经常容易高估短期事件对中国变化的影响,而大大低估中国长期持续变化的驱动力和重要性。

  市场时刻都热点繁多,新闻每天都有惊悚头条,但咱做投资的真要有点儿满清太祖那“任尔几来我只一去”的劲头。

  大多数的所谓对策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闻都与投资没关系。其实过度的关注反映的是内心的焦虑,这是种病,而且不好治。

  投资成长中有两个临界点,在第一个临界点之前是艰辛的学习,用勤奋都不足以描述,简直是废寝忘食的恶补。完成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但1万小时定律是最起码的。

  过了这个基础临界点后,反思和质疑开始产生价值(之前别瞎反思),实践和总结推动着越过第二个临界点,但和天资可能让一些人永远翻不过去。

  有网友和我说:过去10年股票赚10倍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一线倍了。这话可以这么说,但这账这么算就糊涂了。

  而且,千万别用资产景气高位区域的数字当成自己的身家,最真实的身家一定要在你的主要资产处于熊市萧条期去计算。

  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自己的资产是永远只有涨潮没有退潮。讲实话,时间放长了看,德不配位比周期轮替对财富增值的杀伤力更大。

  放低点儿后,进,可保留扩张能力范围提升自身实力的余地;退,可更加坦然的专注于自己熟悉和能懂的领域。

  看几个公司的历史研究报告,翻到15年上半年期间的报告时,纷纷出现“公司正在搭建互联网+大平台,应价值重估”的内容。

  仅仅1年半后,曾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概念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各类报告也不再提及。一切就像个梦,一个昂贵而可笑的梦。

  但这种策略的另一面,是其产品成立的09年4月到12年10月底的3年半里净值几乎都盈亏10%以内上下波动,产品成立的7年里其收益的90%都是来自去年的牛市。

  公司的性格和投资人的性格一样分为很多种,比如有一种就是手里现有的主业一塌糊涂,但跟着产业风口(甚至是跨行业)投资制造想象力的本领却是一绝,这就像有一类股民把“当下”处理得一团糟,却总是忙于追逐热点希望抓住“未来”。

  后者最喜欢的追求对象还真就是前者,而且还就愿意给这类公司高估值,我觉得这除了爱情别的都没释。

  我个人估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在半导体、汽车和商用客机领域会有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和日韩的相关产业将遭受重大冲击。

  现在这看起来似乎痴人说梦,不过别忘了,仅仅20年前的90年代,松下东芝索尼的家电在我们看来也是神一样不可企及的存在。

  商用技术不是魔法,只要有庞大内需,又具备了充分资本后盾和基本的人才技术基础和产业决心,不成功其实才是奇怪的。

  以中国未来能达到的经济体量而言,千亿市值的公司其实是不大的(按美元计只有140多亿)。目前两市的千亿级公司共59个,其中技术密集类的高端制造业勉强算也就是7-8个,剩下的都是金融地产和大国企垄断类。

  从逻辑上推导,未来中国如果要成功,目前数百亿市值的民营中高技术类企业批量上千亿是必要条件之一。

  现在的局面,一方面是未来确定无疑的IPO持续大放量(实质注册制),另一方面是货币和利率大概率大周期的拐点,而目前房产价格处于泡沫顶端股票价格处于中高区间。

  短中期可以有机会主义的获利者,但中长期的大赢家一定是同时符合社会发展前进大趋势的“天时”、有壁垒的行业和良好生意属性的“地利”,和强烈的产业雄心加企业家的“人和”这三大必要条件。

  但慢行业必须同时是大行业,整体增速低没关系,建立起差异化优质的公司靠集中度提升和掌握定价权,同样可以走出漂亮的成长股曲线。

  但我觉得随着现代社会需求变化频率升高,基本需求趋于饱和,这种躺着赚钱的生意越来越少,很难构成投资的主体了。

  靠持续性技术和资本投入,用供给创造新需求,并靠高效经营的量变到质变构建壁垒的机会会越来越重要。

  《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们的心里要么是恐惧,要么是,要么兼而有之,但唯独没有一点儿”。

  有两种对手是比较的,一种是胸怀大志又特别隐忍的,另一种是意志坚定还不按套出牌的。川普恰好是后者,而中国又正好是前者。未来算是有好戏看了……

  人之所以平庸,是在平庸的机会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当然如果连这点儿努力都没付出,那就不是平庸而是惨淡了。

  而这又是以长期的思索、通透的判断体系为前提,并以异乎寻常的耐心和超乎的利益计算模式为基础的。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想超越思维和决策的舒适区,还是很的。

  但是然并卵,这个结果有一个非常高的壁垒就是你必须承认自己是“普通人”,这对每一个来到股市的玩家都是很难接受的前提(包括我自己)。

  这个游戏最的一点在于,赚那些最自命不凡的普通人的钱是让我们自己从普通人里脱引而出的最好的办法。

  巴菲特最的就是永远在学习进化,中国的“巴式投资总结(不碰科技只买消费)”被某些人奉为圣经,可人家转眼就重仓了苹果和航空公司。

  看看巴菲特这一生的投资进化,从早年间看图玩技术,到最纯正的格雷厄姆捡,再到创立新的商业模式并融合了芒格的伟大公司论,到快90了还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就这点都足以封神称圣了。

  往小了说,对一个公司没有充分的信心,最多只能赚到财务数据直接相关的那点儿钱,再远点长点的钱是不可能赚到的。

  往大了说,对国家未来从心底悲观,那么最多赚到几个波段的小聪明的钱,要赚大钱也很难了。格局、历史感这些东西在99%的时候都很虚,但在1%的重要决策时刻往往就是强大的真正支撑点。

  1、越来越相信,投资靠得是智慧,而非聪明,聪明是战术层面的,智慧是战略层面的,但战略层面的智慧,根基仍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2、估值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看懂这个公司的生意,真看懂了,你自然也就知道该怎样估值,看懂的标志就是你可以清晰地理解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利润)。

  3、对投资人来说,千万不要想一夜暴富或一战成名这种事情,盈亏同源,与这些对应的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投资中,因成功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平常心就是最好的投资心态。

  4、好的投资逻辑,都是简单、直接、、一看就懂的,冗长臃肿的投资分析一般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5、时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资产,高效的管理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造就伟大的复利,并且不止为。

  6、流动性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得对不对,如果做得对,自然后面有充裕的流动性为你接盘,当然,当你做对的时候,即使没有流动性,本质上也对你没有什么影响;的是做错了……

  8、我们需要寻找的是可以长期保持高ROE或者ROE可以长期提高的标的,时间越久,你的收益率越接近于你持仓的ROE,而你的生活也可以因此更轻松、更。

  9、管理层增持比大股东增持更具有效性,千万不要和大股东比持股成本,他们追求的是控股权,投资人追求的是可预期内的投资收益。

  11、包括投资在内的人生诸事,能让别人做的就尽量让别人做,你只需要负责战略正确,他负责把对的事情做对,化繁为简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13、后视镜总让人感觉错失了全世界,但投资最重要的是未来,而未来的每一天,都会如今天一样。

  15、人性就是涨得多的时候,后悔买的少;跌得多的时候,后悔买的多。还是想好以后就出手吧(),选择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仓位,买好拿好。

  16、怎样应对暴跌?已持仓的标的,如果投资逻辑没变,就装死不动,如果投资逻辑已改变,无论亏多少,都要斩仓离场;未持仓标的暴跌,想好看好后,价格一到就买足仓位,继续装死不动。

  17、只要以相对合理的价格(不求买得多便宜,但求不要买得太贵)买入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资产,长期来看,赚钱是大概率的事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