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营养保健> 文章内容

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部分连载

※发布时间:2017-9-16 9:47: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治未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未病先防”,即在未患病之前积极地预防,通过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摄,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即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期,如果此时采取科学、有效的保养手段,则有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任其发展则会为疾病。

  “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尚无明显症状之前就采取措施,通过观察,掌握某些疾病出现的,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小病成大病、轻病成重病。“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疾病发展的过程以及延误治疗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加健康常识,尽早发现疾病信号并及时就医,切不可因讳疾忌医而酿成大祸。

  “瘥后防复”,是在疾病初愈、机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时候,或者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比如哮喘,可以通过夏季的“三伏贴”来预防冬季的复发或加重。而对于皮肤病、呼吸道疾病、妇科炎症等容易复发的疾病,愈后要忌食或慎食鸡肉、鸡蛋、虾、蟹、牛肉、狗肉、竹笋、鱼等发物。

  中药保健就是利用中药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偏性,来调理、纠正人体气血的失衡。“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酸能养肝”“苦能祛火”“甘能和胃”等,体现的就是中药保健的妙处。

  中药保健虽好,但并人适合、时时合适。俗话说:“少年进补,老来吃苦。”说的是人在年轻时要忌服过多的补品。由于青少年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病情的寒、热、虚、实变化较快,在疾病的治疗和调理过程中要少用补益药物,以防病邪留滞体内。而且,药物能在体内产生耐受性,从小吃补药,等老了真正需要进补时就已经不能达到补益作用了。另外,服用中药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同样的症状,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来进行调治。比如“上火”,儿童可能是“肺热不宣”,年轻人可能是“肝火旺盛”,中年人可能是“胃火炽热”,老年人则可能是“虚火上炎”,这些都必须仔细辨证、对证下药。

  中药的偏性决定了不同体质的人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来养生保健,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常用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等中药来冲泡凉茶,这些药物大多具有寒凉之性,是清热祛火的良药,适合经常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的温热体质的人食用。但是,对于面色偏白、手脚冰凉、大便较稀的寒凉体质的人而言,过多饮用凉茶则可能进一步耗损人体的阳气,产生并加剧阳虚的症状。

  服食中药不仅要看个人体质,还要抓住用药的时机。常言道“晚上吃姜犹如吃砒霜”,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晚上吃姜确实危害很大,但是对于寒性体质,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此时服用生姜却是一剂良药。又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冬天阳气潜伏于体内,日久就会郁结化热,所以冬天吃些萝卜可以消食祛痰,缓解体内阳气的郁结;而夏天人们习惯于夜间贪凉、食用寒凉食物,所以容易产生暑湿,影响脾胃功能,这时吃点姜则有助于解毒杀菌、散寒解表、开胃止呕,能有效地防治胃肠道疾病。

  推荐:

  

关键词:养生保健网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